2025年5月29日,徐汇区初中生物学新教材教研活动在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举行,来自全区二十余所学校的近四十位生物教师参会,徐教院附中生物备课组全体教师参与此次活动。世外中学的金铱鈫、田林中学的陈志华和徐教院附中的薛彧楠三位教师带来的新教材实践经验分享,为老师们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多元思路。 跨学科教学:打破边界的实践探索 金铱鈫老师以《践行新课标理念,探索跨学科教学》为题,系统阐述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其展示的“校园植物观察”项目,将生物学光合作用知识与地理气候分析、数学数据统计有机结合,通过“教材内容学科联结表”清晰呈现跨学科项目生成逻辑。特别是利用校园生态池开展的“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为备课组正在开发的“都市农业”校本课程提供了跨学科设计范式。 实验创新:突破难点的微型方案 陈志华老师聚焦课堂实验创新,带来“鲫鱼侧线观察”“蝗虫气门验证”等三个实验案例。其中,采用透明水槽与食用色素改进的侧线观察实验,巧妙解决传统实验的视角难题;“动脉血静脉血动态转换”实验中,学生通过绘制血液循环思维导图深化概念理解。这些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的微型实验方案,为备课组“生态系统”单元的实验教学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范式。 作业重构:联结生活的实践设计 薛彧楠老师分享的《探究实践类作业设计》,呈现三类创新作业模式:“校园垃圾分类监测”作业中,学生形成的数据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家庭水培植物”项目里,学生绘制的生长曲线观察记录。此类作业设计打破传统书面作业局限,为备课组优化项目化学习评价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助力实现“课堂知识—生活应用—素养提升”的转化。 组内研讨:经验转化的即时行动 教研活动结束后,教院附中生物备课组立即开展专题研讨。备课组组长薛彧楠指出:“三位教师的实践经验为新教材实施提供了多维度参考,跨学科教学的内容联结策略、实验开发的问题导向思路、实践作业的生活化设计,均可融入备课组当前的教学改进项目。”刘思雨老师表示:“在践行新教材的过程中,同伴们分享的经验和智慧助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备课组现场确定将跨学科方法融入校本课程开发、实验创新方案应用于单元教学、实践作业模式优化项目化学习评价的具体计划。 此次教研活动如同一剂催化剂,既为徐教院附中生物备课组带来具体的教学改进策略,更推动备课组形成“教研—实践—反思”的良性循环机制。备课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探索新教材背景下的教学创新路径,助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