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 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因其威胁性强,传染率极高 也被成为“见面传”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既往4~7月为高发季 儿童易感
麻疹的典型病程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 特点:从感染病毒到出现症状的阶段,患者通常无明显不适,但已具有传染性。 关键信息:
前驱期(持续2~4 天) 典型症状:以 “卡他症状” 和发热为主,类似重感冒,但更具特征性表现包括:
其他症状:食欲减退、乏力、呕吐或腹泻。
出疹期(发热3~4 天后) 皮疹特点:
伴随症状:
持续时间:皮疹持续 3~5 天后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
恢复期(出疹3~5天后) 症状缓解: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咳嗽、乏力等逐渐消失。 皮疹消退特征:
关键提示:恢复期免疫力短暂下降,需注意继发感染。
麻疹病毒的传播真相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通过飞沫悬浮空中,吸入即感染。 气溶胶传播:密闭空间中,病毒可存活数小时,不接触患者也能中招。 直接接触传播:摸过患者碰过的门把手、玩具,再揉眼睛鼻子,病毒轻松入侵。
流行特征 季节性:冬春季高发,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易暴发。 传播力:人群普遍易感,未接种疫苗者接触后90%以上会发病,属于传播力极强的传染病。 高危人群: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孕妇、糖尿病人。
预防麻疹的三个盾牌
第一盾:接种疫苗 针对未感染麻疹的人群,接种具有含麻疹成分的疫苗。 8月龄、18月龄和6岁的儿童各需接种1针麻腮风疫苗。如果不幸错过疫苗接种时间,注意2轮麻腮风疫苗查漏补种。
第二盾:切断传播途径 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接触患者或其呼吸道分泌物后,避免经手传播病毒。 咳嗽礼仪: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肘部掩遮口鼻 ,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防止飞沫传播。 避免触摸: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减少病毒经黏膜侵入人体的机会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物品。
第三盾:远离风险区
麻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降低接触病毒风险。
在麻疹流行地区,前往公共场所等必要情况下,佩戴口罩可减少病毒吸入。
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尤其是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患者发病前5天和发病后5天内。
关于麻疹的常见误区
误区 1:“麻疹是‘小儿病’,成人不会感染。” ✔️ 事实:成人感染案例逐年增加,症状更重,并发症风险高。 误区 2:“得过一次麻疹就不用接种疫苗。” ✔️ 事实:自然感染可获得终身免疫,但未患病者仍需依赖疫苗保护。
|